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时间:2024-02-13 10:39:36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教师小结(点击投影)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 芒鞋:草鞋。

  ⑵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 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第六教学板块──拓展思维:

  1、课外赏析《临江仙》。用这节课所学的表现手法去细细品味。

  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风波》。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四题。

  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3、以创作反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

  回忆所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哪些名句反映了他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以此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简要实录:

  学生先是分小组讨论了一会儿,气氛热烈,争先恐后地谈出自己所知道的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的名句。

  多媒体展示:任尔东南西北风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回首想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课件投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同年,他还创作了闻名于世的两赋一词。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设计意图:

  所谓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近作者,走近词人的内心世界。

  简要实录:

  学生都对苏轼的生平与思想比较了解,在老师诱导时不时有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的苏轼的事情,如东坡多次被贬谪,还有东坡肉,东坡在西湖的政绩等。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