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4-04-01 08:33:37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导语:对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无论文学作品、议论文和应用文(议论文对比下一节谈及),都离不开这种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写作方法,欢迎大家参考!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1

我们单一的描写一个人物,抒发一种情怀,或阐述一个事理,常常感到单薄和无力,如果采用一些与之相对、相异或与之差别很大的人物事物作对比的描写和阐述,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凸现出来了,事理的清晰度大大增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也更强化了。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就是说对比能区别出事物的高下文野,能凸现事物的特点,以决定我们的取舍褒贬态度。

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写作中,刻画人物的有效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物身上,而是把不同性格的人物放在一起描写,通过互相对比,互相映照,互相衬托,从而使每一个独特的性格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之法多用于这么几个方面:

1.美丑时比作者为了扬美抑丑,或者反之,将美丑两种形象和事物作鲜明的对照描写,让我们看到其差异和距离,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思想品德也美崖立见。左拉的小说《陪衬人),写工业家杜朗多运用“以丑衬美”规律,办起一家“陪衬人代办所”,专供一心希望漂亮出众的贵妇人租用丑女来衬托自己的美。从外形面孔上,丑女的确可以衬托贵妇人的美。但作品之意却暗示着另一种“美丑”对比—外貌丑陋的陪衬人“火一样的灵魂”的心灵美与女主顾们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有力地鞭挞了上流社会的荒淫无耻。有一篇广播小说《谁最美》,是通过一个小姑娘的视点写的:在公共汽车站,小姑娘发现一位貌美身材美、穿着打扮人时的美貌女郎,而女郎身边,却站着一个面孔丑陋、拄着拐杖、形同拣垃圾一样的残疾人,于是小姑娘从心里通过比较,觉得“这阿姨真美”,“那个男人真丑”。然而,在一瞬间,小姑娘心中的天平就倾斜了:原来,那位“美阿姨”等车时买了一根冰棍,顺手剥开冰棍纸就扔在干净的大街上,这时,那位残疾人一瘸一瘸地走过去拾起来——小姑娘此时真以为他是“拣垃圾”的。可残疾人拣起冰棍纸后,却把它扔到垃圾箱去了。这一丢一拣之间,美丑的形象发生了突变:那个外表很美的阿姨心灵并不美,而外表丑陋的残疾人心灵却很美。当然,这种美丑对比不一定非得两种事物或形象,也有的是集中于一个形象或事物,通过前后的变化和作者认识的深人来实现差异的,如朱自清的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就属此类。

2.哀乐对比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必然要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之常态。单一地表现某种感情也可能感人,但与哀乐对比突出的强度就差得多。所以作家们常常将截然相反的两种场面(或两种感情氛围)捏合在一起写,营造成一种强烈而对比鲜明的意境,给人以冲击力。这种哀乐对比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祝福》的结尾,在鲁镇热闹的春节气氛中,祥林嫂却冻死于雪地。《红楼梦》中,林黛玉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离开人世,正是贾府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宝玉与宝钗成婚之时。京剧(杨门女将》第二场《寿堂惊耗》,大幕一拉开是一派喜气洋洋场面,“天波府内喜气扬,红烛高照在寿堂”,杨家正为50岁的杨宗保做寿。正在高兴庆贺之际,却从边关传来消息,杨宗保在边关为国捐躯,顿时天波府一片悲坳。犹如一块烧红的铁板浸人水中.激起一片沸腾喧响。哀乐的对比和落差,感情的大起大落,最易表现人物的形象和心理,也能增强作品的环境氛围。所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以说既是一种对比,又是一种映衬。

3.时空差异对比通过不同的时间空间的环境和生活境遇的差异来表现某一事物,就能使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得以更清晰地凸现,也使自己的感情倾向得以更真实的流露。如茅盾的《香市》,在昔日的香市之盛和大革命后的香市之衰的强烈对比中,勾勒了30年代农村极度破败凋敝的景象。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北平的秋天,并不是单一的着笔于北方,时不时把南方的秋天融人文中作对比参照,更加突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和“悲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小时两个生活环境—天真浪漫充满生活气息的童年乐园(百草园)与僵化封闭枯涩乏味的私塾天地(三味书屋)的对比,抨击了封建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摧残毒害。时空差异的对比,犹如一幅画中两块颜色对比鲜明的画面,给人极深的印象。

4.正反对比通过本质截然相反的事物和事例人笔,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或阐述观点。这种正反内容的对比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是热与冷、高与矮、粗与细、深与浅、昏与浊等外在的“形而下”的东西,也可以是表现人性和社会的现象的“形而上”的东西—善与恶、悲与喜、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慷慨与吝裔、贫与富等。在巴尔扎克小说《搅水女人》中,兄弟二人的对比十分鲜明:弟弟约瑟,十分善良;哥哥麟列普,十分邪恶,是十足恶魔,这种对比对立的刻画,使得正反形象清晰分明。在诗中,这种强烈的正反对比内容也不少。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著名诗句,揭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白居易的闪榷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作品中,这种正反对比—贫与富的对立世界可谓比比皆是。在《轻肥)中,一边是“蹲基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孽洞庭橘,脍切天池鳞”,另一边则是“是岁江南早,衡州人食人!”在《歌舞》中,一边是“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另一边则是“岂知阅乡狱,中有冻死囚!”在《买花》中,一边是豪门贵族相继买花赏玩,“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戈戈五束素”。而另一边则是“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嗽!“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与贫苦大众的苦涩艰辛,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诗句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抒发诗人对比度强烈的爱僧情感。

总之,对比与烘托是常用的一种表达方法,而二者联系甚紧。清代学者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中说:“文有正衬反衬。写科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是反衬也。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2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的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这就叫做对比。

对比,原本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是针对语句而言的。但人们完全可以将这一语言的修辞方法扩展为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对比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而且便于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文章的思想倾向。

对比是为了能够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使形象鲜明。这两种事物本没有主次之分,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的特点。在文章中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加深人们的印象。

反面对比就是把同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对同一个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揭示,一并叙述、议论,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景物描写时的对比,在写景的作文中,当我们写某一景物时,可以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这个景物的特点。如同样是写山上的树木,由于树木所处的地段不一样,接受阳光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叶子的颜色和大小也不一样,树木的高矮也是有差异的。如描写花朵,颜色不一样,样子不一样,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算是简单的对比。还有,有的花期不一样,所以开花的时间和长短也不一样,由于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开花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对比。

写景作文中材料间的对比。在写景作文中,我们经常还会用材料间的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景物的特点。如写一个公园的景色,写到某一个亭子,我们除了细致地描写这个亭子之外,还可以以其他公园里的亭子与这个亭子做对比,可以是颜色上的,也可以是建筑风格上的,还可以是具体的构造或者具体到座椅或雕刻的图案。

写人、叙事作文中,人物言行的对比。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离不开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也许有人热心,有人冷漠,有人观望,有人视而不见,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冷嘲热讽……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主人公,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时的对比。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如《我的好伙伴》一文,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好伙伴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如《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写在王老师当班主任前,我的学习成绩很差,险些留级。接着写王老师当了班主任后,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逐渐提高了学习成绩,并感觉到了读书的乐趣。这样通过自身前后纵向对比,既说明了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有力地表现出对新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己却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服;从前算着花钱时妈妈是这样,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也是这样。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3

1.合理运用对比,增加文章感染力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运用得当,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深度。因为很多事件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本身的优点之处。同时对比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文章的中心突出,让读者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的意蕴,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鲁镇庆贺新年的鞭炮声中默默离开了人间。作者选取最佳对比“焦点”。这种对比像巨雷闪电一样抨击着黑暗社会的现实,唤醒人们去思索这一技法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有典型的体现。开篇,鲁迅这样描写鲁镇春节祝福的景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种景象,是尚未与祥林嫂晤面的“我”的所见所闻,“毕竟”是一种欢乐的“新年气象”。小说结尾处又写到过年,“我”“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这些描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已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我”的同情融入其中。首尾看似相同的景物描写实则在内蕴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读者对封建势力主宰下的阴暗冷漠的社会留下更深印象。

2.对比在写作中不同的呈现形式

纵比。纵比就是把同一事物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对照,着重揭示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不同之处,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它所蕴含的道理。叙事性文章中的对比不仅仅是大致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更精彩的对比应该体现在细节描写上。

《范进中举》一文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典型,以胡屠户为例看看他对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态度变化。范进中秀才时他拿的贺礼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而范进中举人时他拿的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同样一个范进,从胡屠户嘴里说出来的中举前是“尖嘴猴腮”,中举后是“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不是“一个嘴巴打将去”,就是“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蛮横凶狠状毕露。又如:“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府了,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原先的“打嘴巴”变成“扯几十回衣襟”,原先的恶骂“该死的畜生”,变成“老爷回府”的高声叫唤,如此等等都是细节对比,这些典型细节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画出胡屠户前凶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丰富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为形成有力对比提供了支撑。

横比。横比就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互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照。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不好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美好的事物予以肯定。

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精彩描写构成两组对比。一是刘备与张飞。刘备的“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一个时辰”等动作生动地凸现出他的沉稳、坚忍、求贤若渴;而张飞的“大怒”、要“放一把火”的表现,把他鲁莽、急躁、不善远谋的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两相对比,反差立见。二是刘备与孔明的对比。刘备的“诚”在与孔明的“仰卧”“翻身将起”“又朝里壁睡着”这些状态的对比中表现得更加鲜明。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